当前栏目:人生感悟

中国人的姓:不亚于“四大发明”的发明

2011-03-0211582

中国人的姓:不亚于“四大发明”的发明

    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,足以见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现代汉语常用汉字不过六七千字,然而,根据《中华姓氏大辞典》,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达11969个,如此奇妙的姓氏可以产生许多绝佳的组合。

    中国人的姓氏有这样两个特点:一是源远流长,从上古的伏羲氏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姓氏,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;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,即只是在男子中一代代地相传,比较稳定。事实上,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,Y染色体就是只沿着男性这条脉络下传的,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,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,就会一直传下去。

    现在人们都知道,人有23对——46条染色体,其中X和Y染色体是控制性别的。在男人的精子中,一半含有X,一半含有Y;女人的卵子含有的都是X,没有Y。当精子中的X遇到卵子中的X,组成新的染色体对XX时,就生女孩;当精子中的Y与卵子中的X相遇,组成XY时,一个男孩就诞生了。当这个男孩再生男孩时,一定是这个Y又一次地被选中,与一个卵子中的X结合了。除极个别情况外,如果一个家族一直有男孩诞生的话,那么这个家族的染色体Y就一直传下来了,而且是同一条祖先染色体的复制品。

   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,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“姓”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。当然,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,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,区别他人,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。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,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我们的“姓氏”,就是染色体Y的“姓”,因为生生死死,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,但染色体Y却与“姓”结合在一起,流传至今。姓的传递,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。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,是天人合一的典范。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,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。

    欧洲人有姓的历史不过一千多年,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,才几百年。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“姓”,而且“姓”在中国能够延续下来?我猜想原因有二:一是汉语文字的简洁。单音节,一字一音,用来做姓,方便好用。西方人的语言文字用来做姓,就不如汉语方便,我们都曾有过记不住外国人复杂冗长姓名的感受;二是早在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,废除了分封制,推行郡县制,郡县制需要户籍制度配合,所有的人要登名造册,这是中国人的姓能够流传、普及、巩固以及人人有姓的重要原因吧。

   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,古人云: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原来我以为这种现象只有文化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,现在看来,并非如此,这其中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。

    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,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,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,从某种意义上讲,其实就是基因被逐渐地“稀释”。比如,你的儿女对你的基因,只继承了1/2,你的孙子、孙女只继承了你儿女基因的1/2,随着时间的推移,祖先的基因越来越少,最终近乎于无。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,Y染色体躲过了被“稀释”的命运,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。

    也许这正是中国人喜欢男孩的深层原因。因为只有男孩继承了真正的祖先的一点遗产——Y染色体。这才是一个家族一直没变的东西,是一个家族真正的血统。

    “姓”告诉我们的,不仅仅是传承,更重要的还有竞争。俗话说:张王李赵遍地刘。说的是中国有些大姓集中了众多的人口。看一下今天新百家姓的排行榜:前19个姓,已经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。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达4000多个,也就是说,不到0.5%的姓,占据了50%的人口,这种现象不是天生的,而是姓氏经过竞争而逐渐形成的。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(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袁义达教授收集),但后来有些姓逐渐消失了,仅剩下今天的4000多个。如果我们把姓氏看做是物种,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一些灭绝了的物种,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。

    最“成功”的是那么几个大姓,比如:李、王、张、刘、赵、朱等,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%,刘姓人数超过5%,赵姓超过2%。朱姓超过1%。注意一下,我们就会发现,这几个大姓刘、李、赵、朱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(汉、唐、宋、明)皇帝的姓吗?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最大的最常见的姓,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“皇室效应”。例如汉朝,皇帝刘邦将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,西汉累计封王30余人,封候400余人,汉朝统治的时间又长达400多年,一般而言,100年可繁衍4代人,400年可繁衍16代人,人的繁衍又是按几何级数增加,假设刘姓皇室这430多被分封的刘姓贵族,每一个生2个儿子,以后也如此,16代刘姓贵族就会造就430×2的16次方这么多姓刘的贵族,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,56360960人,即5千多万人,这还仅仅是男性。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因为据说整个汉朝人口也就五千万。举此例,仅在说明如果条件适合,一个姓的扩展潜力有多大,速度有多快,当然皇室贵族获得的条件是最好的了。因此为什么大姓是一些大朝代皇帝的姓,也就很好理解了。

    从过去23000多个姓,到今天的4000多个姓,这中间有多少可歌可泣或者是哀婉动人的故事。如果有谁把19000多个姓氏是怎样消失的故事写出来,其意义和可读性可能不比一些生物灭绝的故事差。

   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,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,不仅是文化的,还是生物的,尤其是那些小姓、奇姓、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。想想看,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,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,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,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。对他们,我肃然起敬。多一个姓,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,一份文化史,更是多了一部基因史。

    然而在今天,这些小姓和奇姓,有的正在消失,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。想想看,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,按照中国人的传统,姓氏按男性传递,生女的小姓家庭,姓氏就有失传的危险。因此保护小姓、奇姓,让其传承下去,非常必要。国家应该制定一定的政策保护不常见姓。比如,假如一个不常见姓的家庭生了一个女孩,就应该允许再生一个男孩。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不比大熊猫差。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,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忡忡,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?现在我们虽然还有4千多个姓,但是有些姓的人数,已经比大熊猫还要少了,因此为不常见姓的濒危而忧虑,并不是杞人忧天。

    中国的姓氏数以万计,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姓氏,常常让人捧腹不止。比如,某次开会,某局长姓傅,主持人在介绍时说:“下面有请傅(负)正局长讲话……”下面的人忍不住窃笑。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,比如朱(猪)司令、苟(狗)排长、牛班长等。

    更让人更觉得好玩的是,据调查,“油米酱醋茶”、“一二三四五”居然也都是姓氏,让人不得不叹服中国姓氏文化的奇妙和博大精深。

    令人惊奇的是,公益网站“爱心献血屋”的“爱”、“心”、“献”、“血”、“屋”这五个字均可入姓。《姓氏考略》记载:“唐时,回鹘国相有爱邪勿,赐姓爱,名弘顺。”爱姓来自唐代时的回鹘国。1000多年前的大唐声威远播,也许为了布恩树德,曾经把回鹘国的首相爱邪勿赐姓于爱。当时,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,所以,爱邪勿的子孙就以爱为姓,称爱氏。心姓乃一个较晚出现的姓氏,来源待考,似乎与心理学有关。献姓,罕见姓氏,陕西韩城有分布。血姓,来源于茂州(在今四川茂汶)夷姓,河南洛宁、湖南湘潭、北京等地有分布。《通志·代北复姓》:代北氐部有屋引氏,本居玄朔,随魏南迁。孝文帝时改为屋氏。

   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,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,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。更珍贵的是它稳定按照男性一脉相传。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,可以说它就是“姓氏基因”。

    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的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,为“姓”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价值。

  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。

延伸阅读:

中国第一姓:李

李姓为当代中国第一大姓,人口约有9200多万,加上海外华裔中的李姓人氏,总数超过1亿,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。

姓氏起源

李姓的来源纷繁复杂,主要可归纳为两大类:

1.出自嬴姓,为皋陶之后,以官命氏。李氏的远祖皋陶,又称庭坚,本姓偃,是中东夷族的首领,相传为上古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裔孙。他于舜时担任理官,掌管司法刑狱之事。其子伯益因佐虞舜驯养鸟兽、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舜帝赐姓为嬴。皋陶的后代世袭祖职,遂以官命氏,即理氏。商朝末年,其族人理征囚犯颜直谏得罪了纣王,惨遭杀害,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理利贞逃到伊侯之墟,靠采摘木子(树上的果实)充饥才得以存活。后来,理利贞为躲避纣王追杀和纪念“木子”活命之恩,改姓为李。这支李氏是李姓的主支,形成于商末周初,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

中国最早见于史载的李氏名人为李耳,尊称老子,春秋时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县)人,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,著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为中国道教鼻祖。据说他是理利贞十一代孙,因唐高祖李渊认其为祖,故后世李姓多奉其为始祖。

2.来自古代少数民族的李姓。李姓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当今天下第一大姓,与历史上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入其中密切相关。流入李姓的主要外族有:①巴族李氏。我国古代南方土著有一部分被称做“巴人”,分布于今鄂西、川东和湘西一带,奉白虎为保护神,并以之做氏族图腾。大约在东汉后期,居于川、鄂交界地区的巴人因与汉人杂处,纷纷采用汉姓。巴语读“虎”为“李”,于是许多人依音改成李姓。②鲜卑族李氏。公元494年,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,全力推行汉化改革,令宗室成员和代北部众约百万余人统统改用汉姓,共改了140多个姓,其中改代北贵族叱李氏为李姓。③唐朝赐姓的外族李氏。唐朝建立后曾大批赐姓功臣,其中有许多是部族酋长。这些人被赐予“国姓”后,举族荣耀,往往整个部族随之改姓,致使李姓族群迅速繁衍发展,人口剧增。

唐朝以后,这种外族融入李姓的情况从未间断过,如北宋西夏的党项族、金国女真族,明清时期的蒙古人、满族人,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酋等,均纷纷改用汉姓,尤以李姓为首选。如今,东北、西北和西南地区的3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多半由此而来。

传承迁徙

李姓自得姓后,最早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,到春秋战国时,其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北等地。秦汉时期,李姓因做官、戍边等原因,陆续由中原向各地徙居,其中一支自河北迁居陕西,再迁陇西(今甘肃境)。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,李姓始入两广地区。西汉初,李耳的裔孙李解徙居山东,为李姓入山东之始。东汉时,李姓分别在华北和陕甘地区发展,逐渐形成了以河北、河南、甘肃为基地的繁衍中心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李姓主要仍在北方各地繁衍生息,并形成了许多望族,其中以赵郡李氏、陇西李氏最为著名。公元303年,李姓在四川建立成汉国,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。十六同时,敦煌太守李昂在敦煌、酒泉一带建立了西凉国,陇西李氏开始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。

隋唐时期,李姓家族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。唐初有部分李姓随河南固始人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,这也是李姓首次入居福建。唐朝中后期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有不少李姓人迁往江南。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,北方李姓开始大批南迁往福建和广东。

宋朝时期,发生了两次由北方向南方的大移民潮:一次是宋建炎年间北方百姓随宋室南渡,流落江南;一次是南宋末年,元军南下,各地的老百姓为躲避战乱,辗转流入广东东部和粤北山区,部分人流落于岭南海隅,直到元朝统一全国之后,这些人才逐渐定居下来。明清时期,李姓开始徙居台湾,部分李姓由东南沿海迁居海外。

当代李姓分布广泛,主要集中于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河北4省,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%。其次分布于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云南、安徽5省,约占李姓人口的25%。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,大约占10%。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,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.3%。全国形成了中原、华北、西南、东北四大块李姓聚居区。

族群名人

李姓历史上英才辈出,灿若星辰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有:大成、西凉、凉、吴、魏、唐、楚、后唐、南唐、大蜀、西夏、大顺等12个。

自春秋之后,李姓精英有:战国时魏国人李悝,任魏文侯相,推行变法,使魏国强盛。秦国有李冰,昭王时任蜀郡太守,主持修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。秦朝丞相李斯,为秦统一天下出谋划策,立有大功。后主持制定郡县之制,又变仓颉籀文(大篆)为小篆,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重要贡献。西汉名将李广,多次出击匈奴,人称“飞将军”。隋朝有桥梁专家李春,为赵州桥的设计和监造人。唐朝有军事家李靖、大诗人李白、李贺、李商隐等。五代有词人李煜(南唐后主)。北宋有文史学家李防,主编《太平御览》、《太平广记》、《文苑英华》等大型类书,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南宋有女词人李清照等。明朝有医药学家李时珍,文学家、思想家李贽,文学家李梦阳,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。清朝有戏曲作家李渔、大臣李鸿章。近现代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,艺术教育家、文学家、书画家、名僧李叔同,地质学家李四光,著名画家李可染,影星李小龙等。

姓氏古村落及宗祠和祠堂

李姓在全国各地聚族而居的村庄数不胜数,留至今日的古村落和宗祠也有不少,较著名的有:

河南鹿邑县太清宫,原名“老子祠”,在县城东面5公里处,建于东汉。因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祖,故唐朝皇室视太清官为家庙、家祠,并进行过大规模扩建。现存的太极殿、圣母殿等,均为明清时所建。太清官内外碑刻如林,记载了东汉以来历代帝王高官在此祭祀老子的情况。

甘肃陇西县陇西堂,在县城南郊仁寿山公园内。堂区分置堂号牌楼、朝祖区、祭祖区和太白酒楼等建筑群。现已建成的主祭堂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,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。陇西是唐朝皇族李氏的发祥地,相传李世民登基后即下令在陇西修建宗祠,从此有了“天下李氏出陇西”的说法。

福建上杭县稔田镇李火德祠。李火德为客家李氏入闽始祖。宋元之际,其裔孙自福建宁化县石壁村移居上杭,此后人丁繁茂,四散分居,今已遍布闽、粤、台、浙等省,并远播东南亚及欧美各地。李火德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,为庙堂院落群建筑,整体呈“回”字形布局,占地5600多平方米,共有大小房间130间。正面有门五孔,正中碑房式门楼上刻有道光皇帝御赐的“恩荣”二字。

浙江永嘉县楠溪江边苍坡村,是驰名远近的李氏宗族聚集村,原名苍墩。村中有李氏大宗祠,为苍坡、方巷两村李氏族人聚会、祭祖和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,后与仁济庙、太阴宫合为民俗馆。该村李氏九世祖李嵩为南宋时人,曾请国师李时日设计建造村庄,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。

其它如湖北利川市李氏柏杨镇水井村的李氏庄园和宗祠、广东化州市长岐镇华山李氏大宗祠、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大湾寨的李氏宗祠等,也都以其精美的建筑结构和布局而驰名中外,对研究李氏家族历史文化、社会风俗和古代建筑等方面,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

相关阅读